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新疆发现1700年前肉馅饺子 呈蜡黄月牙形

新疆发现1700年前肉馅饺子 呈蜡黄月牙形

  有 197 人浏览   日期:2016-02-03 18:09

文章摘要:考古人员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发现的馄饨、饺子和形态精巧的各色点心(由左至右)。通讯员 阿迪力阿布力孜 提供 早在千年前的魏晋......

  
 考古人员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发现的馄饨、饺子和形态精巧的各色点心(由左至右)。通讯员 阿迪力·阿布力孜 提供

    早在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可能就有了吃饺子的习俗。研究人员认为,这一习俗后来还和春节相关。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1959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曾发现几枚唐代的饺子,其中有两枚饺子保存较好。它们比今天的饺子略小,长约5厘米、宽1.5厘米,形状和今天的饺子一样呈月牙形。饺子的面皮由小麦粉加工,饺子馅可能为肉馅。经研究,初步判断饺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后。

    1990年,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又发现3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这些出土饺子说明,在距今1700多年至1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饮食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并一直延续到唐代,仍为西域人喜欢”。

    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考古人员除了发现美味饺子外,还有色泽金黄的唐代春卷以及做工精美、形态多样的点心,“这些美食文物在告诉人们,吐鲁番古人不仅爱吃饺子,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很讲究,面点制作技艺已经很高”。

    虽然考古无从证实这些饺子为古人春节饮食习俗,但很多学者认为,民间吃“饺子”习俗流传已久。按照民间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两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后来,人们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为“饺子”。在不同朝代,饺子也有过不同的名字。比如在东周时被称“饼饵”,隋朝时曾被称“馄饨”,民间还曾称“粉角”或“角子”。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称之为“扁食”。

 免责声明:
 本网站企业搜富(http://www.qy.org.cn/)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
 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 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商盟

关注企业商盟官方网站:“www.qy.org.cn”,扫一扫,手机访问企业商盟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网友评论

0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