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电子商务 » 日本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日本技术创新特点分析

  来源:百度   有 463 人浏览   日期:2012-09-29 12:10

文章摘要:日本技术创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

  
   日本技术创新。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其特点有:

1、长期性。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增长。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1995~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其占GDP的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尤其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历了“三步曲”的演变。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从197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则。与西方发达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差距。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的5.9倍。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期间, 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产品国际化。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策。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扶持政策。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板坂元先生在《日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生产转换。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发展”。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这种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可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利。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处。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我们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1995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一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西神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业费用 450亿日元。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力度也很大。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众所周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如:丰田公司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研究开发机构4个。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人员是4380人,占8.8%。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养技术人才。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我们经常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样行动的。
 免责声明:
 本网站企业搜富(http://www.qy.org.cn/)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
 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 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商盟

关注企业商盟官方网站:“www.qy.org.cn”,扫一扫,手机访问企业商盟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网友评论

0  相关评论